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精品资料 最新讲座 传媒知识 考研经验 考研心路 传媒名校
我要投稿

TOP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迎接机遇挑战 担当责任使命(一)
2015-10-15 11:23:16 来源:今传媒 作者:东方绪 【 】 关注度:3993 评论:0
分享到:
编者按:上天总会眷顾那些勤奋追梦的人,多少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新闻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夯实着自己的基础。为了实现梦想,他不能懈怠,从未停歇,正是这种执着信念、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使他成为当前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学院院长,他就是本期封面人物——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媒研究,在传媒学界、业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理念和管理策略,被誉为新闻界的“三栖学者”。多年的实践铸就了他的坚毅,一直坚守的理想和信念,赋予他担当使命和责任的力量。本期让我们走进张志安院长,与读者一同感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传媒院校院长,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履行责任和担当,如何用热情和智慧去实现自己的新闻传播教育梦!

张志安.jpg
张志安教授

张志安:男,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人才。国家网信办网研中心特约研究员,我国首部政府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作者之一。2006年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年7月起转至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生产社会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等。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课题,主编或撰写出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报道如何深入》《记者如何专业》等10余本著作,在SSCI或CSSCI中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第二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科优秀论文奖、广东新闻金钟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及《新闻与传播研究》十佳优秀论文等荣誉称号。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张院长!很高兴您能接受我刊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以前是在复旦大学任教,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来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两所院校在教学环境及模式上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张志安:你好,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任职最重要的机缘是因为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时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她是财经杂志创办人、中国最知名的媒体人之一。她打来电话邀我加盟,又在上海见了一面,热情和魅力难挡。能有机会跟她共事,深化对中国新闻业的认知、以做企业的效率来办学,对我极有吸引力。到博士,又留校任教,对这里充满感情和感激。去中大主要是被新的平台和事业所感召,既希望通过改变去重新认识和锻炼自己,也希望能参与建设和发展一所新兴的学院。

复旦新闻学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院,积淀深厚、学术超群,办学地点又在国际化大都市,学生聪明灵活、视野宽阔,专业精神很强。教师学科背景以人文社科为主,著名教授汇聚、知名校友遍天下。中大传设学院是年轻的学院,队伍年轻、充满激情,以新媒体为特色,学生专业素质很高,尤其是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很强。教师知识背景文理交叉、多元互补,技术和人文兼顾。此外,复旦的教育重经典、重基础,中大的教育重实践、重前沿。这些都是两所学院的异同。

记者:您去年刚接过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的担子,请问您对未来本学院的教育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张志安:在舒立院长主政期间,我们迎来院庆十周年,明确了“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宗旨和特色,这是学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灵魂”。所谓人文新媒体”,就是要以人文精神来引领新媒体传播和设计人才的培养;“融创传播学”,就是要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旁涉政治学、心理学、计算机、设计学、艺术学等其它学科,进行融合创新的传播研究。

学院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改革和创新实践中,看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行业变革趋势:从过去以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机构媒体为核心的“新闻传播舆论场”,逐步转变成专业媒体、平台媒体和自媒体协同互补的“公共传播舆论场”。因此,新闻传播教育要在新的行业生态和社会需求背景下进行再定位。

我院的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细分定位。将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质上按照新闻传播、政治传播、企业传播、视觉传播的内涵来进行培养;二是实践取向。通过实践平台、实训教学尤其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初步建成融合新闻采集平台、用户行为研究平台、交互设计平台等三大实验室板块,希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和人文的双重素养;三是注重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融合传播来服务社区,通过认识社区来强化对复杂中国的理解,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调查传播和对话来建立公共传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判断、信息获取、信息传播能力,是始终不变的教育追求。

以新闻教育为例,我有个想法,应该跳出为机构新闻业培养好记者”的窠臼,转向为更加开放、协同、社会化的公共新闻业培养“好公民”,在培养具有较高媒介素养、专业精神的“好公民”的过程中,自然培育出专门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好记者”。这样的话,我们就再也不必纠结于专业对口率这个问题,不必在意学新闻的学生多少毕业后去了新闻媒体,只要他们对公共新闻业有洞察、理解和认同,不管是在企业微信、政务微博还是自媒体、商业网站、公益组织工作,都是在扮演广义的“公共传播者“角色。

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媒体的不断融合,现在的媒体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贵学院在教学方面做了怎样的调整,以适应当今传媒格局的变化?

张志安:最近,我对实验教学特别重视,这也是传统新闻教育改革的枢纽,是新媒体传播和设计人才培养的引擎。我们整合了原有的音频实验室、视频编辑室、电视演播室、纪实摄影实验室,形成了“内容采集平台”;新成立了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运用大数据方法来研究网络舆论和用户性格、网民画像等。然后,又与心理学系共建用户行为和心理实验室,希望教会学生综合运用社会调查、眼动仪、生理仪、大数据挖掘等多种方法来研究受众和用户体验;此外,还升级改造媒体交互设计中心,重点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进行交互设计、视觉表达的能力。

此外,我们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也与众不同。一般新闻院校的专业硕士,主要增加了业界导师、前沿讲座课程,但培养目标依然聚焦于综合新闻报道,为新闻媒体培养实践型人才。中大的专业硕士,注重精英教育和特色发展,只有两个方向:财经新闻和交互设计。财经新闻硕士,我院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学生主要学金融学知识和新闻传播实务知识,有机会听到汇丰商学院的高端课程;交互设计硕士,直接入住媒体交互设计中心,在读期间每个人都有苹果一体机、独立办公桌,在充满设计师文化的空间中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我们真的在想法设法给他们提供最有含金量、最具前沿性的知识,让学生在专业硕士解读期间真正受益。

记者:有人称您为三栖学者,横跨学界、业界、行政三个领域,对您来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您更侧重于哪个方面?

张志安:说我是三栖学者,游走于新闻学界、业界、政府之间,这也许是接地气的具体体现。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立足中国转型社会的语境,从事这个哲学社科领域的研究,必须要关注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要对关键问题保持敏锐,比如媒介融合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新闻业生态系统重构的趋势、网络舆论场的生态及沟通机制等。

其实,要平衡教书、研究、行政工作三者的关系,确实不太容易,需要付出超常规的精力和心血。对我来说,以前做老师和系主任、院长助理,是教学第一,学术第二,行政第三;现在做院长以后,行政变成了第一位的,因为我要服务、管理、发展这个学院,然后再是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为了服务和管理学院,要牺牲掉很多科研和教学时间,这是建设学院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记者:新闻业生态是您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可否谈谈我国新闻业当今的大环境?是否存在问题?依您对新闻学的研究,您认为,我国未来或者说理想中的新闻业生态环境应该是怎样的? 
296
Tags:张志安 中山大学 责任编辑:my1999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甘惜分: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 下一篇黄家雄:半生耕耘、一心守望的新..

论坛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