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精品资料 最新讲座 传媒知识 考研经验 考研心路 传媒名校
我要投稿

TOP

评江作苏新著《媒介公信论》(一)
2011-01-06 19:21:17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夏琼 【 】 关注度:18294 评论:0
分享到:
    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学解析
     ——评江作苏新著《媒介公信论》

    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播公信力的发展历史。
    200多年前,在国际领域,伴随着报纸的诞生,与媒介公信力有关的现象、讨论开始出现。
    200 多年后,在中国本土,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中国气派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发生着理论与实践的互激,学界和业界开始探索媒介公信力的发生发展规律:媒介公信力的历史渊源、概念界定、产生机制、判断维度、功能作用、监督规范——《媒介公信论》(新华出版社,江作苏等著)一书正是上述议题的书写。
    本书跨越多学科研究领域、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立足于现实,求证于历史,从媒体公信力的界定、历史的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到媒体公信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实践,阐明了“责任造就公信力”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更应成为一种媒介文化。“责任造就公信力”,是贯穿本书的核心思想;“责任”、“信任”与“人”,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依据框架理论,媒介框架的责任与受众框架的信任重复博弈的“责任—信任模式”,是本书的核心理论骨架。
    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媒体产品的商品性质、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一般经济人共性,都使得基于人产生的公信力在纯洁性和持久方面面临经常的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使公众处于不确定状态或有风险之中,公众不得不更为积极地关注周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媒介的依赖性增强。为说明这种“依赖性”,作者在导论部分引入了“媒介化社会”这一概念:媒介化社会是一个全部社会生活、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可以在媒介上展露的社会。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媒介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全方位渗透,从本质上来讲也是人的媒介化、人与人关系的媒介化。
    一方面,现代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高度依赖媒介,媒介视野的扭曲和偏差将导致人们对社会认识的扭曲和偏差。另一方面,在市场化的运作条件下,部分新闻媒介机构和工作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出现媒介道德失范,违背新闻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忽视社会价值,过分追求炒作效果和经济利益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以来,媒介公信力研究即成为国外大众传播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媒介公信力的概念在我国大陆使用的时间较短,在我国的公信力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介被视为概念主体,因此,媒介公信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大众媒介公信力。
    媒介公信力的内涵、实质与价值
    媒介公信力是公信力的一种,是媒介的一种客观属性,同时,媒介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在社会活动过程的行为和表现特别是它的新闻传播活动直接面向公众,要靠公众来评价,因此传媒的公信力也离不开公众的主观评价。
    我国媒体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公信力、权威性、接触率、指导性、贴近性等。媒介公信力的具体内涵包括新闻是否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等,媒介是否符合专业规范和具有职业操守等。
    媒介公信力实质是受众和新闻媒介机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履行社会契约承担社会责任而展现的信任力和责任力。它一方面反映了受众对一媒介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媒介在受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引导力,是媒介的社会皮肤,是媒介竞争的关键,是媒介追求的目标,包含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四个方面。

486
Tags:江作苏 媒介公信论 书评 责任编辑:my1999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国内首部数字化报业研究专著《报.. 下一篇评赵玉明教授主编《中国现代广播..

论坛推荐图文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