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广播电视业中,主持人已经成为重要的竞争力元素。明星制培养模式在各广播电台蔚然成风,其目的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品牌分类功能。品牌发展是广播电视竞争加剧的产物,通过主持人队伍及风格的稳定建立,可以确立广播电视台的地位。其二,资源集中。任何一个广播电视媒体,资源都是有限的,对主持人的明星制“打造”,意味着将优势资源向这些人群集中,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作为广播电视组织的人格代表,主持人本身的调整和定位,成为当务之急。从实际情况看,主持人队伍存在的问题颇多:理论、文化、认识、审美等能力欠缺,同质化、低俗化情况严重。这些,导致了主持人的持续发展动力的不足。很显然,许多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主持人究竟面临哪些转变?作为大众传媒的“喉舌”,主持人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实现传播?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系统中,主持人该做什么样的调整,才能立于不败?这些问题,可以在金话筒奖银奖得主、华东师范大学陈虹副教授的新作《节目主持人传播》中找到答案。
与同类型的著作比较,本书颇多创新之处。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恰如书中所言,传统的主持人及其研究往往侧重于对个人技艺的培养和阐述,但实际上,如前所述,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竞争的利器,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应超越现有的视野,置于更高的层面,采用系统思维和传播思维进行设计和研究。
就作者看来,主持人只是暴露于水面之上的让人艳羡的冰山一角,其辉煌和亮色需要整座冰体的支撑。作者将主持人看作广播电视系统的一个环节,无疑是主持人角色的回归。——恰如其英文“anchor”的本义,只有在经过一系列的接力以后,才有主持人精彩的冲刺。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命题:即个体如何处理系统的关系。陈虹认为,主持人的存在,使广播电视具备了人际传播特点,因为具有了组织人格。从系统角度看,人——嘉宾、在场观众、场外受众和物——广播电视媒体和节目等要素,以主持人为中心共同构成了主持人传播体系。各种要素与主持人形成了种种关系,主持人的价值在其现实性上,就体现在与它们的互动之中。这就意味着主持人必须从这些要素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必须适应它们的特征和规律,来重新定位和设计。系统观点的引入,对于逐渐升温的主持人的社会热度,是一剂冷静的良方。对于重新确立主持人的选择标准,拓宽主持人研究视野,都很有启发。
随着媒体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没有实力的主持人只能被淘汰。在此,“实力”并不是指美丽的外貌,而是主持人对主持知识的掌握和传播规律的精通。但是,这方面的理论不仅零碎,而且匮乏。主持人传播规律,解释了主持人传播体系的信息沟通过程。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动态地展现主持人应用层面的过程和效果。基于这样的思路,作者从其传播诸环节分解为传播主体、受众、传播渠道、传播效果,逐一分析。同时,对主持人的传播策略、未来发展趋势,亦作了阐述。
得益于长期训练有素的主持经验,陈虹在新作《节目主持人传播》所传达的观点和见解,都切中主持人理论之需;其行文的风格和重点,亦满足了主持人实践之用。文中随处可见的案例剖析和精当点评,处处闪现出一个获得“金话筒奖”的主持人对这份职业的执著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