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看电影,往往会当因为其作品激发了自我情感中的某一部分,而顺着这个感触深入下去,之后形成一篇有关于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非正式的评述。这一时期写的内容,其实没有很很强、很明确的目的性,只是有感而发,顺笔而为。不会刻意讲究文章结构如何,又该如何修正。所以,如此为读后感——仅仅是一个情感共鸣的生发,一次与内在对话的自造机会罢了,至于效果如何那得看自己的这篇读后感是否走心、用意。而相比之下、读书报告就有了一份严肃性和基本的学究态度在里面,这是在属性上二者之间的不同所在。其次,内容上,读书报告要有基本的逻辑思考在其中,要有基本的行文框架作为文章的基本导向,这些工作做好,对于进一步去编辑读书报告才是有价值的。概括来讲,前者是感性之作,后者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但不可以一刀切,去试图决断:何者有用,何者无用。其实,从目的而言,二者是相通的——梳理思路、积累智性。
读书报告的理性与严肃性,源于它的出处。你不会看了一本小说,然后写一篇读书报告作为总结;你更不可能看了一部电影,写一篇观后报告以视大众。当然,你也定不会在读完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黄旦的《做新闻》之后去写一篇读后感。所以,读书报告有其天然的严肃性和学究气在其中,这也就要求在动笔写报告之前,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结构梳理,不再像读后感一般,仅仅有感而发。
读书报告该如何去写?这是读书报告首要解决的问题,如同时评写作,它应该是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同时又因人而异,有其各自的特点。面对这个问题,立于老师给出指导的基础上,我尝试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回答,以期能与君共商其优劣。在写过几篇文献阅读报告之后,个人认为读书报告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总结、收获、思考与延伸。这四部分也基本构成我在撰写读书报告时的基本框架。
关于文献(著作)总结,其包括内容和框架结构的总结,其实就是作者思路的总结和归纳。作者为何要行有此文(此书),整体而言作者利用此文(书)说明白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整体行文思路又如何?每一部分内容又如何呈现?关于这些问号,都是我们在文献(著作)总结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且这一部分工作,是一种积累,同时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总结过程是一个建立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同时是一个把基础从“沙”变“土”的过程。
个人收获,这一部分我不知是否形容准确。因为关于此部分,我所着力梳理的内容是文献(著作)中被自己所勾画和摘抄的具体内容。对于一篇文献资料(论文著作),其中定当有你不知之智慧、材料、观点,因此,这一部分具体内容的梳理就必不可少。对于初学者而言,其对于某一领域的“不知”要远远超过“已知”。同时,这也会成为日后自己回温时的重要依托和成长的“营养”。
独立思考,此处更类似于“读书感”,只不过思考路径不同。在读书报告中你需要呈现的是一个理性分析的结果而不是一个模糊的道理。在这一部分,自己要彻底的扮演为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你要明确自己对于文章(著作)是否认同,对于作者的诸多观点是否接受,同时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着手写此文章(书),又会如何构思和操作?这一部分其实是以前两部分为基础的,如果你对原文(著)的内容和结构缺少基本的梳理和把握,那么这部分的思考仅仅是“形式主义”或者是天马行空。可毕竟撰写读书报告不是在玩艺术,需要天马行空的自由与灵感。它需要依托和实在有序的逻辑整理。同时,需要提出的一个讨论,作为积累不够的初学者而言,这部分的撰写是非常恼人的一步,但又不可不写,至少要建立一种习惯。所以,不同于已经有深厚积累的教者前辈们。初学者,需要在前期对自己读书报告的重点有所调整,言即要在前两步的积累部分下功夫,待厚积薄发,定不会再在独立思考时不知要所云何事。而面对这部分的“恼人”情境,我想采取“认真而不强求”的态度最好不过。
主体延伸,其实这一部分就是独立思考之后的进一步拓展。以文献(著作)为依托,提出问题、并梳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此部分,我认为是我们看文献,读经典的目的所在,是一个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动作,是一个撰写读书报告的“收获”阶段。因此,作为初学者,要有持久积累的心态,若想一步到位,一朝成人,也许你要修道成仙才可。如果我辈同是凡胎肉身,那就认真而为,一步一步积累,未必成大器,但可拾级而上,看到希望。
作为一个初学者,撰以此文作出总结。鄙人之见,非准非不准,无可无不可。倘能如我所愿,以期同诸君商讨一二。